:::
無人載具
因應無人載具科技興起及全球發展趨勢,經濟部於2018年提出「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」,同年立法院三讀通過,期透過立法創造一個有利的監理環境,鼓勵產學研於開放、安全的實際場域,進行無人載具科技、服務及營運模式之創新實驗,由技術研發、法規調適、環境布建及產業推動四大面向出發,經濟部聚焦核心技術建立、創新實驗運行、技術產業化及國際市場拓銷,促使我國成為全球無人載具技術領先國,加速供應鏈體系建立,並朝向全球市場展開布局。
技術研發措施
無人載具依各類型運輸場域應用區分,陸域如自駕車(Autonomous Drive, AD)、自主移動機器人、無人地面載具;空域如無人飛行載具、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;海域如自主航行船舶、無人水面載具(Unmanned Surface Vehicle, USV)、水下無人載具等。現階段技術發展上,自駕車以高等級自動化為目標,聚焦高精度感測、多目標預測、自主決策行為、安全驗證等項目;無人機(Unmanned Aerial Vehicle, UAV)以AI影像識別、機隊管理、自主化運行等技術為主,建構智慧物流、農業、保安等領域應用;自駕船(Mayflower Autonomous Ship)則投入船控/岸控、自主航行與避碰及自動靠泊等關鍵技術項目。
智慧機電模組和通訊技術的結合推動了無人機創新應用。借助複合動力系統、馬達、電子變速器和智慧飛控等技術開發,提升了飛行性能和任務可靠性,使無人機可用於礙子清洗、大酬載物流等應用範疇。此外,資安保護的智慧飛控技術與商用無人機服務系統的信賴性相輔相成,有助於提升國內無人機供應鏈技術水平,促進業者開拓市場。
我國四面環海,河川、漁港及海岸線長期受到海洋廢棄物汙染,這些惡臭的垃圾令人避之唯恐不及。加上缺工問題嚴重,租船進行人工清理海廢之成本愈來愈高,透過智慧駕駛技術與垃圾清潔船的導入,讓水面垃圾的蒐集更加輕鬆和有效,提升當地民眾生活品質的同時,亦促進觀光產業發展。智慧船舶技術開發不斷精進,應用場域也持續拓展延伸,未來往水文探勘與更大型的垃圾清潔船等方向發展,讓智慧駕駛船舶為社會帶來更多便利與福祉。
我國在全球自行車產業占據重要地位,但由歐日供應商主導的電輔車大廠均採用封閉系統,限制了我國產品的智能化發展。科技專案建立標準化通訊架構,打造專屬於我國自行車產業的開放式協議,成立電動輔助自行車共通協議聯盟,整合三電系統、車表、避震器和變速器等電子化零組件,以實現電動智能共通化,提升我國自行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