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科研案例
自駕車隊也能自動跟車 公共運輸自駕隊列領先國際
發佈日期:2024-12-02
案例摘要:
在技術司推動下,車輛中心長期深耕自駕技術,早於2019年成功打造首輛MIT自駕小型巴士WinBus,這些年更已建置國內最完整的自動駕駛虛擬實驗室,重現各種真實道路場景,如汽機車混流、其他車輛切入及切出、行人闖入等,並建立處理應對機制。
內容說明:
車輛中心 ▶ 打造自駕隊列技術
技術特色
克服複雜的市區道路情境,研發低延遲車間即時通訊,打造全球首例公共運輸自駕隊列技術,實現高彈性調派車輛、高載運效率。
產業擴散
攜手中華汽車及鏈結6家車電業者發展自駕車物流服務,增進產業自主化能力;和美國OPTIMAL中型巴士大廠合作成立優車智能公司,帶動國內車電供應鏈走向國際。
3台小型巴士以固定間距依序行駛,仔細一看,這些巴士全是自駕車,而讓它們井然有序的關鍵,來自車輛中心。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支持下,車輛中心打造全球首例「公共運輸自駕隊列技術」,榮獲美國2023 AutoTech Breakthrough Awards「年度自動駕駛解決方案」國際指標大獎,成了亞洲歷年來首次獲獎的科專技術。
「自駕隊列」是一組車隊一起跟車的自駕技術,可以是2台、3台或更多台車,由第1台車擔任車隊長,負責偵測周遭環境,再將資訊傳送到後車,讓車隊以短間距的方式自動跟車運行。
相對國外已試驗過自駕隊列物流卡車,本技術的創新之處,在於首次應用於市區公共運輸上,比起國外難度更高。車輛中心協理陳建次解釋,國外自駕隊列卡車運行在高速公路上,環境相對單純,「但用在公共運輸上,須克服市區交通情境複雜的考驗。」臺灣道路環境不僅人車混流,機車又多,還有橋墩遮蔽訊號、行經多號誌路口等挑戰。

▲ 自駕隊列技術導入小型巴士車隊運行。
精進車間通訊 創下國際最短跟車間距
在技術司推動下,車輛中心長期深耕自駕技術,早於2019年成功打造首輛MIT自駕小型巴士WinBus,這些年更已建置國內最完整的自動駕駛虛擬實驗室,重現各種真實道路場景,如汽機車混流、其他車輛切入及切出、行人闖入等,並建立處理應對機制。
但1組自駕車和1台自駕車最大的不同是,當第1台車察覺異常煞停時,後車也要即時接收訊息,同步快速反應,「對自駕隊列技術來說,車間通訊是重要關鍵! 」車輛中心資深專員許琮明說。
為此,研發團隊精進低延遲車間即時通訊技術(CV2V),確保車隊間訊息暢通無虞,在時速60公里下,跟車間距僅10.6公尺,創下國際跟車最短間距。這項技術還能快速導入不同型態的自駕車上,達成異質車隊列控制,只要透過車間通信與後台系統協調,便能即時監控車輛狀態。
行經智慧路口時,車隊可以整合號誌資訊,自動調整最佳車速;即便不是智慧路口,也能改以影像偵測燈號秒數,有效縮短運輸時間10%。由於不需額外建置軌道,自駕隊列的運輸成本,僅為傳統軌道運輸的五分之一,可望改善駕駛人力短缺問題,為智慧交通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。

▲ 本技術榮獲美國2023 AutoTech Breakthrough Awards「年度自動駕駛解決方案」肯定。
鏈結廠商 國內外商業化落地
車輛中心將技術導入六和機械、和緯車輛所開發的國產小型巴士上,在彰濱鹿港組成3台自駕車隊上路試驗,累積實驗里程近1,162公里。2023年也技術移轉臺灣商用車龍頭中華汽車,發展自駕車物流服務,2024年將在彰濱工業區沙盒試驗,此合作也將鏈結大眾電腦、光寶科、輝創電子、來達科技、科飛數位及捷能動力等6家車電業者,促進產業自主化加速推進。
本技術也獲得美國OPTIMAL中型巴士大廠青睞,與車輛中心合作成立新創公司優車智能,持續進行多車隊列技術創新運用,預計2025年可投入試量產,搶攻美國智慧電動校車市場,帶動國內車電供應鏈走向國際。
點閱數:
7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