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 > 科研成果 > 科研案例
:::

科研案例

AI精準製造 助工具機業者切入國際供應鏈
發佈日期:2024-12-04

案例摘要:
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為強化臺灣工具機產業高階製造實力,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研發「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」,建立高精度的AI控制參數優化技術,成功達到5微米精度,協助臺灣業者搶攻國際電動車鍛造輪圈市場,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(R&D 100 Awards)肯定。

內容說明:

工研院 ▶ 開發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

* 技術特色 
發展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,整合工件外型特徵辨識、高階感測器監控、影像辨識分析與AI控制參數運算模組等,加工精度可提高到5微米。

* 產業擴散 
協助凱柏精機切入精密螺帽產線,帶動投資新臺幣6,000萬元,更促成高鋒工業發展高階鍛造輪圈加工應用,衍生投資1億元,並切入美國電動車供應鏈。

工具機被稱為「機械之母」,是製造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。臺灣的工具機產品以泛用為訴求,加工工件精度普遍為20微米,但面對高精度、高性能和客製化的應用需求,如半導體或光學模具等高階領域達5微米的嚴苛條件,關鍵設備仰賴從德國、日本進口,後續也難以依加工需求客製化控制工具機參數,提升加工精度成為產業亟待突破關卡。

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為強化臺灣工具機產業高階製造實力,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研發「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」,建立高精度的AI控制參數優化技術,成功達到5微米精度,協助臺灣業者搶攻國際電動車鍛造輪圈市場,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(R&D 100 Awards)肯定。
 

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,讓工具機業者實現一鍵調機,快速升級。

▲ 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,讓工具機業者實現一鍵調機,快速升級。
 

調機時間從14天縮短至30分鐘 實現5微米加工精度

這項技術集結工研院智機中心、電光系統所、資通所、服科中心、感測中心共5方之力,耗時2年時間打造而成。首先透過3D影像辨識工件外形,分析刀具直線移動或轉彎等路徑特徵,同時配合「掃頻」方式,診斷設備本身的機械特性,依照路徑特徵和設備狀態優化加工參數和加減速調整。

在後段加工時,以特別研發的加速規,偵測加工時的微小即時振動,當工件出現瑕疵,便能快速回溯異常的振動訊號;同時也結合工件表面辨識技術,揪出異常的加工紋路,降低人眼檢測的可能誤差。最終團隊整合前述所有數據,開發AI控制參數優化學習運算模組,輸出最合適的加工控制參數,可實現5微米的加工精度。

工具機控制參數調整,也就是業界所謂的「調機」,過去依賴高度專業人員不斷來回測試,往往需耗費14天之久。現在有了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,即使業者不具備專業調機能力,也能在30分鐘內快速完成精準調機,從過去手動調整到智慧化控制,對產業也是一大優勢!此外,不須像傳統製程嚴格控制加工環境的溫度,現今約在25±4度環境溫控下,也能精準加工。
 

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,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(R&D 100 Awards)。

▲ AI優化精準製造技術,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(R&D 100 Awards)。
 

導入軟體一鍵調機 協助業者無痛升級

工研院智機中心組長王仁傑表示,過去臺灣的工具機業者,多專注於硬體製造,但面對高精度的加工市場需求,使用者需要的是一套系統化解決方案,「要讓使用者用得快、用得準,這套技術正可以讓工具機業者提供製造優化的方案。」對使用者來說,不用全新更換設備及刀具,只要導入軟體即能實現一鍵調機,達到無痛升級。

創新突破技術吸引不少國內廠商洽詢,目前已協助工具機業者高鋒工業開發之高階鍛造輪圈加工應用系統,帶動投資約新臺幣1億元,不僅可縮短加工時間,加工精度提升4倍,從20微米縮小至5微米,更成功切入美國電動車大廠供應鏈。另工具機業者凱柏精機投入約6,000萬元,將技術應用於車銑加工機,促成其順利切入全球第三大、也是國內最大的精密螺帽廠產線驗證。未來也將鎖定更高階的半導體和光學模具領域,以智慧製造助廠商搶攻國際市場。
 


* 點閱數686

回上一頁 回首頁